内容提要:支撑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柱是以经济、军事、科技等为核心内容的硬实力,以文化、价值等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以及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能力。 不过,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科学学说的智慧。 也正因为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制度性崛起”,中国才能跳出“国强必霸”的历史周期律。 社会科学知识分为本土性知识和普遍性知识,普遍化的社会科学知识即便有普遍性的关怀,却并不能解决所有差异性的实践问题。 落后国家面临着社会科学本土化的问题。 西学东渐的迅速推进,使中国知识界短期内无暇对西方社会科学学说进行反思,只能囫囵吞枣地接纳。 但是,随着对西方认识的深入,中国知识界发现西方社会科学学说并非济世良方。 这种反思正是“社会科学中国化”的缘起,首先反映在文化发展道路上,而后体现在学术和学科体系的构建上。 不过,“社会科学中国化”只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故事”的上篇,下篇则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再普遍化。 前者不易且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后者同样重要,而且更为艰难。
文章刊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作者简介:胡键,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