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键研究员受邀在华东师范大学讲授研究生通识课《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

发布者:rslyjzx发布时间:2020-10-19浏览次数:57

      930日晚6点,胡键研究员受邀在华东师范大学讲授研究生通识课《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第三课,主题为“从编辑的视角看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胡键研究员首先提出了学术研究的总原则,即做学问切勿怀着功利之心。作为学术研究者,需谨记“以利触研,利存则造文,利尽毁研”。也就是说,沾染了功利心便偏离了学术正轨,就无法做出好的学术成果。随后他进一步阐述了开展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重视的四个方面。第一,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没有理论,就没有意义,打好理论基础十分重要。第二,战略视野。一切研究都需要对未来进行科学判断,而非盲目预测,对未来的科学判断和预测一定是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第三,现实关注。热点问题一定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研究者再回溯性地进行梳理、评论,进行理论上的思考,这才能叫真正的现实关注。第四,学术争鸣。一切创新都以批判为起点,学术批判是学术创新重要的途径。

     胡键研究员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STUDY展开的,这5个字母分别代表Sight(看见、发现)、Technique(技巧、方法)、Understanding(理解、领会)、Discipline(规范、归训)、Yoke(驾驭、联结)。

      第一是S-Sight(看见与发现)。一方面是文献,我们需要在文献中反复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没有阅读,就没有积累,就更没有思想的迸发。学术伦理及规范在于尊重前人的研究,这是每一位学者最基本的素养。不可能存在百分之百创新的论文,我们的研究必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导师是我们思想的“父母”,我们要尊重师承关系,尊重导师的研究成果,不论他在学术领域的造诣如何,都必然有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的地方,我们要发扬导师的观点。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也就是要读“无字之书”。应用型的学科可能会更加强调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做研究不能脱离实际,要实事求是。只有将文献调查与实践调查结合,才能发现问题、看见问题。填补前人研究的不完善,即是sight的本质。

      第二是T-Technique (技巧与方法)。研究有法,研无定法,贵在得法。某些期刊“非量化研究、非模型研究不发”,如此规定下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有些文章数据丰富充足,模型复杂,但结论却是常识。写论文还需要注意,介绍不等于摘要,论文摘要提炼的是中心思想。

      第三是U-Understand (理解与领会)。首先是理解要做的问题;其次是理解文献、经典著作,在引用经典文献观点时切不可断章取义;最后是理解实践,许多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不了解中国问题,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不了解国际问题,做学问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社会实践便是“无字之书”。

      第四是D-Discipline (规训与规范)。学术规范首先就是不要抄袭、不要剽窃、不要一稿多投等等。严谨论证,不要做伪证和假证。研究生要走好学术第一步,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慎初”,慎重地走好第一步。很多科研单位、科研处、研究生院要求每一个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23C刊的情况,这是不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甚至于有害于学术发展。这会导致有的学生为了毕业不去思考他的学位论文,而更多去思考论文发表的问题,甚至导致学生不得不购买末流期刊版面。发表论文中存在这样一个辩证法:写得越快,发表得越慢;而写得越慢,则发表得越快。另外,作者要反复阅读自己的论文。“人生若只如初见”,希望同学们在对待每一篇文章都要像对待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一样。当你在写论文时,越是感到痛苦,发表出来的时候就会越感到幸福。

      第五是Y-Yoke(驾驭与联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驾驭便是指积累之后,能够在学术问题的研究方面做到游刃有余。驾驭意味着既能驾驭人性,也能驾驭问题,同时更能够驾驭具体的选题。达到这个程度,才能达到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通透”境界。

      最后,胡键研究员总结道,学问之路是幸福的,通过书籍,我们可以跟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先贤对话,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学术就不会累,而只有幸福二字。



师生互动(Q&A环节)


Q1:您刚刚提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没有话语权的问题,请问到底该如何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胡键研究员:支撑话语的是理论,支撑理论的是基础学科。没有学科,就没办法形成原创性的理论,而没有原创性的理论,就不可能真正构筑起我们原创性的话语。所以,中国要真正重塑话语权,或者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必须得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从学科做起。在中国越是发展的时候,我们越是忽视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获得国际话语一定要从基础理论与基础学科开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大会里专门讲到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放在第一位)、理论体系(放在第二位)和话语体系(放在第三位)。之所以这样排序,是因为没有学科、没有理论支撑的任何话语,都是没有穿透力的。话语就像一把箭,学科和理论就像文化土壤,只有站在文化土壤、理论土壤上的人,才能拉得起一把满弓,这样的满弓射出的箭才最有穿透力,这就是话语。


Q2:作为《社会科学》杂志的编辑,您在审论文时,给出的最常见的几大拒稿理由是什么?



胡键研究员:最常见的拒稿理由很简单,论文太差。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其他社科杂志,如果说要投稿,至少要去翻想要投稿的杂志,因为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风格和定位,不同期刊对于规范问题的要求,如注释规范、行文规范都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投稿的方式(邮箱投稿、在线投稿等)。另外,有的杂志是主张理论研究的,有的是主张实证研究的,或者是应用、时效性研究的。最基本的拒稿原因就是风格不对和论文选题有问题。选题需要有问题意识、有创新性和开创性,要从问题领域里面去寻找问题,而不是选择那种任何学者都能做的研究。有了合适的选题之后,审稿就看规范。规范第一看注释的真假,如果注释是剽窃的、张冠李戴的,基本上就可以认为这篇论文是无法发表的。如果规范没有问题,再看结构。论文有基本的三段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的公众号“软实力研究”里有一篇文章叫《怎样写好一篇学术论文》。最后,就是看引言和内容摘要部分。从这500—800字的引言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否读了文献,因为引言是介绍研究的缘起,没有读文献是写不出引言的。如果自己都不能总结出论文的内容提要的话,这篇论文无疑是失败的。所以,博士生做论文,要至少能概括出300—500字的中心思想,内容提要和引言是论文的门面。最后会看结语,看能不能通过逻辑论证出新的结论。如果以上方面都全的话,我就要对你的论文说基本“ok”了。


Q3:您如何看待现在博士难发论文的现象,比如一些C刊不要博士的论文,只要教授或者研究员的论文?



胡键研究员:期刊是没有帮你发文章这种功能的。由于高校的要求和发论文群体的多样性,很多人都要发表论文,可中国的C刊就那么多,所以发论文就越来越难。期刊的使命之一是储存,就是形成历史档案,发表的文章都会进入历史,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我们就可以查阅期刊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第二是展示功能,需要的是对创新的展示。第三是传播功能,就是把最新的思想传播出去,让同行来检验。《社会科学》不仅不会歧视,反而给年轻学者特别是乐于做学问也甘于坐冷板凳的年轻学者提供优质平台,使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有创新性的成果展示,既能让作者获得收益,也能维护和打造杂志品牌,这是作者和编者的双赢。期刊是为了展示最好的成果,促进学术创新,推进学术发展,不是用来评职称、拿学位的工具。只能说有创新的成果在期刊上发表了,从而使得作者有机会拿学位、评职称。这二者的关系绝对不能弄反了。